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【伊波拉病毒】

【伊波拉病毒】

最近很多人都在關心伊波拉議題,這邊來為大家介紹一下伊波拉的簡單資訊:D

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,像是戴口罩、勤洗手或者使用乾洗手液,好好保護自己唷~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附上CNN的影片
http://vimeo.com/109889975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及長文:【伊波拉病毒】

起源:
於1976年首次在鄰近赤道的蘇丹西部省份與離其約800公里遠之薩伊共和國(現剛果民主共和國)同時出現,有600多個個案發生。死亡率各為55%及70%。

傳染窩:
在非洲,果蝠(尤其是錘頭果蝠、富氏前肩頭果蝠與小項圈果蝠)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;且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。曾被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、大猩猩、猴、森林羚羊與豪豬等。

臨床症狀:
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、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皮膚斑點狀丘疹出血現象。
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、腎衰竭、中樞神經損傷、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。
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、血小板降低、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。
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。

潛伏期:
2~21天,平均為 4–10天。

可傳染期:
病人於潛伏期不具傳染力,出現症狀後具傳染力,病人的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。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,病人仍具傳染力。曾有研究報告男性病人痊癒後3個月內仍可在其精液驗出伊波拉病毒。

傳染方式:
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,此病毒可直接傳染給人,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,例如受感染的猴、猿等再傳染給人。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、分泌物、器官、精液,尤以破損皮膚與黏膜接觸感染風險更大;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。
伊波拉病毒不會經由水、蚊蟲叮咬傳播。
至今尚未有藉由空氣微粒(aerosols)傳播的案例報告。

預防方法:
伊波拉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。
其他預防方式包括
1.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、猿猴等野生動物。食用肉類應煮熟。
2.如需照顧病患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之個人防護裝備(避免直接接觸)。曾有研究報告病人痊癒後3個月內仍可在其精液驗出伊波拉病毒,故男性病患於這段時間應避免性行為,或使用保險套。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。
3.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,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,近距離(一公尺內)照顧時,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配戴N95口罩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(配戴護目鏡、隔離袍與手套等),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。

地區避免:
應盡量避免前往幾內亞、賴比瑞亞、獅子山等疫區。

資料引述自http://www.cdc.gov.tw/professional/knowdisease.aspx?treeid=beac9c103df952c4&nowtreeid=95839FDF8731C586&id=C44F0B4F5085BAE7&did=687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